广西百色多地村屯连遭洪水浸泡二十余日群众生活亟待恢复
文章摘要:近日,广西百色地区多个村屯遭遇持续强降雨和台风冲击,洪水浸泡逾二十日,使得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受影响。洪水导致房屋浸泡、道路阻断、水电通信中断、农作物受损,村屯一度成为被水围困的“孤岛”。基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,排水困难、退水缓慢,给救援和恢复带来诸多挑战。本文将从“受灾现状”、“基础设施受损”、“群众生产生活受阻”、“恢复重建需求”四个方面进行详尽阐述:首先描绘洪水蔓延、积水难退的现场情形;其次分析房屋、道路、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受到的伤害;然后聚焦村民在生活、生产、交通、供水等方面遇到的困境;最后探讨恢复重建面临的需求、政策、行动路径。通过深入剖析,可以看出救援及时、政策导向明确是关键,而从长远看,加强地质地貌适应性治理、完善应急排涝机制、增强村屯自救能力同样至关重要。文章在结尾将结合这些方面进行归纳总结,为后续恢复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。
1、受灾现状呈现严峻
在广西百色市,多个村屯从9月末开始被洪水浸泡,至今已有超过二十天未能完全退水。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5 村庄如entity["place","大进屯",0]、entity["place","大江屯",0]等低洼地带,房屋一层甚至二层被水淹没,整个村落犹如一座座水中孤岛。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2
报道指出,9月25日至10月7日期间,百色市部分县市降雨量超过400毫米,最大甚至达到近700毫米,是多年同期的5倍以上。citetu雷火平台rn0search5turn0search2 这样的极端降雨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汇集迅速,水位持续上涨且难以消退。
同时,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区,地下溶洞、裂隙、暗河众多,水虽已停止降落但仍在从地下渠道“反涌”出来,使得积水退去十分缓慢。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5 村民即便等待多日,有些区域仍需依靠竹筏、皮划艇进出,交通极度不便。
2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
洪水对房屋结构、道路、桥梁、水利设施、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。例如,在大进屯,积水深达4米以上,多数房屋一层全被淹没,屋内家具、电器、粮食等严重受损。citeturn0search2
交通方面,许多通往村屯的山间小路湿滑甚至被水淹没,原本通行的道路变成汪洋一片,救援和物资运输受阻。citeturn0search2 此外,电力变压器受水浸、通信中断、群众被困信息难以外传,使得灾情初期难以及时救援。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2
水利与排涝设施亦受挑战。在典型的喀斯特区域,100多处内涝点尚未消退,排水困难明显。官方通报称,截至10月18日,百色市已消退243个内涝点,还有122个尚未消退。citeturn0search5turn0search2 传统抽水方式难以适应复杂地下水流动结构,使设施应急能力面临考验。
3、群众生产生活受阻
被洪水浸泡逾二十日,村民的日常生活遭受严重影响。许多村民处于断水、断电、断讯状态,家中厨房、储藏室被浸泡,许多老人和孩子在楼上、天台“避难”等待。citeturn0search2 出行依赖竹筏、小船,生活极其不便。
农业生产几乎陷入停滞状态。原本适于秋收的水稻、甘蔗、玉米、红薯等在积水中受损严重,收成无望。citeturn0search2 家畜家禽因被淹亡、饲料被泡、疫病风险上升,生产自救难度大。
在生活保障方面,物资供应初期紧张。虽然政府和志愿者已提供粮油、方便食品、应急发电、饮用水等保障,但由于交通受阻、通讯滞后、人员分散等因素,受灾群众的恢复仍处于被动状态。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5 教育、医疗、安置等基本服务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。
4、恢复重建亟待发力
针对洪水浸泡造成的损失,当地政府已启动“一点一策”排涝治涝方案,调派专家、水利、水文、地质等力量深入各受灾点研判,制定针对性方案。citeturn0search5 这是恢复工作的基础,也是重建的重要前提。
下一步应重点开展村庄清淤、消杀防疫、房屋安全评估、饮用水检测等工作,确保群众返家后“住得安全、喝得放心”。citeturn0search5 此外,还需加快恢复交通、水利、电力等基础设施,以便生产生活尽早回归常态。
同时,引导和支持受灾群众的生产活动尽快启动。包括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、补种改种、补栏畜禽、恢复产业链条等,让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早日恢复生机。citeturn0search2 社会组织与志愿力量也应持续参与,在物资保障、心理疏导、社区互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。
总结:
此次广西百色地区村屯连遭洪水浸泡二十余日,展现了极端降雨条件下喀斯特地貌区排水难、积水退去慢的特点。基础设施损毁、群众生活生产受阻、恢复重建任务繁重且复杂。从受灾现状到基础设施损害再到生活生产影响,再到恢复重建需求,每一个环节都提示我们:应急救援和长期韧性建设必须并重。
展望未来,除了加快救援和重建进度,还应建立完善防涝体系、增强村屯自我恢复能力、强化地貌适应性治理。唯有“防、建、救、养”齐头并进,才能让受灾村庄早日脱离困境、重返稳定、迈向可持续发展。愿受灾群众早日重建家园、恢复生产生活。
